English

湖湘医学:中医传统的重要支脉

1999-09-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马积高 我有话说

我国的传统医学(除藏医、蒙医等民族医学外)源流秩然,大都由《内经》、《伤寒论》、《本草》等逐步演变,有时代的进步,而鲜地域的差别,易为研究地域文化特点者所忽略。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虽有悠久的传统(地方志即其具体表现),用现代观点重加审视,却开始不久。要完善、成熟、深入,须经分门别类的探讨和综合概括互相推进的反复过程。而现在分门别类的研究参差不齐,有的已较为人所注意,有些尚为人所忽视,这样,概括起来就不免详此略彼或取此遗彼了。这种情况,可以说是难免的,但也反映一些人对开展地域文化和地方文献研究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关注它的人还不多,湖南的情况亦即如此。因此,我得知《湖湘中医典籍精华》即将出版,感到特别高兴。

但整理和研究地方文献,其难度颇大。在资料的搜集上,甚至比某些书籍的整理工作更难。因为它既难以找到许多流行的版本(如一些著名的典籍那样),也罕有现成的丛书作基础,有许多往往只有孤本或抄本流传,且散在各地图书馆乃至私人手中。这类书,平日躺在公私书架上,不见得都有人重视,倘有人说要拿来出版,却立即身价百倍、千倍,使人瞠目结舌。据《湖湘中医典籍精华》的编者们调查线索,自唐以来,湖湘名医约有三百人;可考的著述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算起,有五百余种,现存者尚有一百四十余种,要搜集这么多的书加以比较、选择出版,该是多么艰难的工程!何况择定之后,还要校注,其难度也是很大的。近人每重视撰著,而轻视校注,好像这只是一种句读之学,不足登大雅之堂。其实精当的标点、校注比无深造自得之见的论著要难得多。正如一位朋友所说,你对某些前人的著作如有未能读懂的语句,只要大意可知,就可酌引其中的片断加以评说;校点古籍,一处不懂,就难以下笔。当然,如果囫囵吞枣,不管懂不懂,随便点去,那又当别论了。

当今湖南医学界对湖南中医学的遗产怎么看我不清楚,只在不久前读过一本《湘医源流》,近又从这套书的编辑处得见部分编校者为入选原著所作的评介,都很注意于提要钩玄中寓阐幽发微之意。我非内行,于原著又多未读或未及细读,不敢强作解人,对这些行家的论述妄有评说,但获益不少,不仅得以略知湖湘传统医学遗产的丰富多彩,还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感受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近人以我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相比较,常说它比较重视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比较重视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重视标本兼治等等。这些,倘是与西方的近代西方医学相比较,都是对的,如与古希腊的医学相比,则未必然。例如中医是以阴阳五行来连结天人的,希腊医学的创始者希波克拉特则把自然界由地、水、风、火四元素所构成的学说运用于人体,还认为人从空气中呼吸的精气是感觉及运动的动力。他又说过:“……(疾病)即使在身体很小部分引起损害,全身就共感到这种痛苦,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身体最大部中所存在的,也同样存在于最小部分。……最小部分本身中具有一切部分,而这些部分是互相关联的。”(转引自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这不也是天人合一和注意各部分的互相关联么?当然,具体提法有区别,但思维的途径是一致或相似的。只有到18、19世纪以后,由于人体生理解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进步,实验的方法和设备日趋精密,同时受到机械唯物论的影响,西方医学才向着分科很细的道路发展,其成就是巨大的,但也伴随着忽视人体固有的克服疾病的潜能及其各部分互相联系的缺点。中国传统医学则不同,它始终沿着不假检测器械和基本上不用治疗机器的途径发展。这是它的一个局限。但包括湖湘名医在内的历代名医尽力设法突破这个局限,他们充分利用直观、直感的能力,采取望、闻、问、切等简便(不是简易)方法,对人的生理、病理进行了反复的由表及里的深入探究。它的一些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说,精气说,经络说等等,都起源很早,开初未免带有某种推测和玄想成分。但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在诠释上却对某些理论有修正和突破,使之逐步接近实际,并在临床时取得良好的效果。故其中有些已经为现代科学检测所证实,有些现在虽尚未得到科学检测的验证,却可能包含着某些尚未认识的人体与自然的奥秘,未可轻率地否定它的存在,而应加以深入的研究。至于历代中医所积累之辩证论治的实践经验丰富精微,更可谓一个巨大的宝库,多有可补近现代西方医药学所未及而可供我们采择和发挥者。这且不说,就是他们这种从实际条件出发的钻研精神也值得继承和发扬。

我决不反对为了攀登医学的高峰,要运用和研制精密的器械,在自然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的情况下,不这样做是愚蠢的。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的国家更将先进与落后、贫穷与富裕的差别长期并存。采取一个模式以求得科学的进步是不行的。采取一个模式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的健康更不行。必须把用简便经济的方法求精和用复杂的器械求精结合起来。有一个古代名医的例子:金元四大家的李杲(东垣)对医道医术都有多方面的成就,但他却写了一篇《指微流注赋》,对传统的针刺理论和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发挥,他的目的在赋中说得很明白:时难年荒,药物匮乏,必须提倡针刺加以补救。当然,这不是说针刺可以治百病(它只能治某些病),更非说不要药物,但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我认为是很可贵的,是我国传统医学基本精神在一个方面的表现。我们现在某些从事医学研究和诊疗工作的人们似乎把它忽视了。门外人说医学,可能不但肤浅,还有谬误,好在这是一部传播中医典籍的书,原不因序文而增价或减价,读者如觉其无可取,就一笑置之吧。

(本文为《湖湘中医典籍精华》的序言。该书即将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